漏电起痕试验机是评估电工电子产物耐漏电起痕性能(笔罢滨/颁罢滨) 的核心设备,主要模拟潮湿、污染环境下(如厨房、浴室),绝缘材料表面因漏电产生的电弧、碳化痕迹,验证材料是否因 “电痕化" 导致绝缘失效,是家电、新能源、汽车电子等行业合规认证(如 CCC、CE、UL)的关键测试设备。以下从核心技术、测试原理、操作流程、维护校准及行业应用展开详解。
漏电起痕的核心是 “电 - 热 - 化学" 协同作用(电解液导电→漏电产热→碳化痕迹→绝缘击穿),因此设备设计需精准控制电极接触、电解液特性、电压电流叁大关键变量,典型参数与结构如下:
漏电起痕的本质是 **“电痕化" 过程 **,分 3 个阶段:
导电通路形成:电解液滴落在绝缘材料表面,在两个电极间形成导电薄膜,产生微弱漏电电流(μA 级);
碳化痕迹产生:电流产热使电解液水分蒸发,留下盐类结晶,反复滴液后结晶积累并碳化(高温导致材料分解),形成 “导电痕迹";
绝缘击穿:碳化痕迹持续蔓延,最终连通两个电极,形成低电阻通路,漏电电流骤升(达跳闸电流),判定为 “击穿"。
尺寸要求:长≥150mm,宽≥15mm,厚≥3mm(若材料较薄,可叠加至 3mm,叠加层需紧密贴合);
预处理:在 23℃±2℃、65%±5% RH 环境下放置 24h 以上,去除表面油污(用无水乙醇擦拭,自然晾干);
固定方式:样品水平固定在样品台上,确保电极垂直压在样品表面(无倾斜),电极间距 4mm±0.1mm。
试验前必须完成 3 项核心校准,否则结果无效:
电极校准:用千分尺测电极直径(需 2mm±0.1mm),用测力计验证电极压力(0.1N±0.02N),若压力不足需调整弹簧;
电解液校准:用 conductivity 仪测电解液电导率(1.0-1.1mS/cm,23℃),浓度偏差需重新配制;
电压与电流校准:用标准电压表(0.1 级)验证设备输出电压(如设定 300V,实测偏差≤±2%),用标准电阻(1kΩ)验证跳闸电流(如设定 100mA,触发误差≤±5%)。
以CTI 测试为例(50 滴不击穿):
设定参数:电压(如从 250V 开始,按 50V 梯度递增)、滴液量(0.05mL / 滴)、滴液速率(30 滴 /min)、跳闸电流(100mA);
启动滴液:针头对准两电极中间位置,自动滴液,观察样品表面是否产生 “连续碳化痕迹"(长度≥3.5mm 即判定为 “起痕");
结果观察:
PTI 测试:流程与 CTI 一致,仅需将 “滴数" 改为 100 滴,判定 “100 滴不击穿" 的最高电压。
电极清洁:用细砂纸(800 目)打磨电极表面氧化层,再用无水乙醇擦拭,确保无残留(氧化层会增加接触电阻,影响电流);
滴液系统清洁:拆下滴液针头,用蒸馏水冲洗(避免氯化铵结晶堵塞),每周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洁针头内部;
样品台清洁:用无尘布蘸乙醇擦拭样品台,去除电解液残留(避免污染下一个样品);
电解液更换:电解液配制后使用不超过 24h(避免细菌滋生导致浓度变化),未使用时密封冷藏(4℃)。
电极:使用超过 500 次或直径<1.8mm 时更换(铂铱合金电极寿命约 1 年,不锈钢电极约 6 个月);
滴液针头:使用超过 300 次或出现堵塞(滴液不均匀)时更换(建议备用 10 个针头);
密封圈:电极与样品台接触的密封圈(硅橡胶材质),每 6 个月更换(避免电解液渗漏);
保险丝:跳闸电流回路的保险丝(1础/250痴),每次击穿后检查,熔断即更换。
家电行业:洗衣机、空调的控制面板绝缘材料(潮湿环境易漏电)、电水壶底座绝缘件(高温 + 水汽);
新能源行业:充电桩外壳、光伏逆变器绝缘板(户外污染 + 雨水)、锂电池 Pack 绝缘隔板(电解液泄漏风险);
汽车电子:车载中控屏绝缘框架、高压线束绝缘层(车内冷凝水 + 油污);
电工行业:插座 / 开关面板(家庭环境灰尘 + 湿气)、电路板基材(PCB 板阻焊层)。
电气安全:设备必须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<4Ω),试验时禁止触摸电极(电压最高 600V,有触电风险);
操作防护:佩戴绝缘手套(1000V 级)、护目镜(防电解液飞溅),穿防静电服(避免静电干扰电流);
环境安全:设备放置在通风橱内(避免电解液蒸汽吸入),周围 1m 内无易燃物(如酒精、纸巾);
应急处理:若样品击穿起火,立即按下 “急停" 按钮,切断电源,用干粉灭火器灭火(禁止用水,避免触电);若电解液溅到皮肤,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(氯化铵有轻微腐蚀性)。
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测试流程、维护校准规范,漏电起痕试验机可精准评估材料的耐电痕化性能,为产物设计选型、合规认证提供可靠数据,从源头规避 “潮湿环境下绝缘失效" 引发的火灾、触电风险。